top of page
在不影響原漁業生產下,得以兼顧發展綠能設施,創造雙贏之效益
優化養殖生產環境
崇太和嘉義大學及台灣水產試驗所合作,提供一個嚴謹的養殖流程、中央管理種苗和飼料等措施,並引進科技監控水質,提升養殖水產的品質和產品安全。
增進躉電收益
從事養殖,加上綠能發電的雙重收入,而且發電收入是長期穩定的。讓養殖業者在維持漁獲收入之外,多獲得生產綠電的收益,進而回饋到養殖環境的改善,促進產業轉型升級
防範極端氣候侵襲
文蛤受極端氣候強降雨影響,藉由太陽能板接走強降雨的部分雨水,讓魚塭短時間內不會鹽度降低太多,而使文蛤無法耐受。另虱目魚冬天常傳出寒害災情,太陽能板能讓魚塘的水溫高一、二度,可能虱目魚就不會被凍死。
土地一地多用
透過綠能資金的投入,除業者與地主得利外,還可以轉換成較不易受天災影響的環境來穩定生產優質無毒水產品,藉此解決綠電需求及食安危機,並讓農地一地多用。
促進產業升級
台灣地狹人稠,利用面積廣大的養殖魚塭發展漁電共生,能一地多用、創造多元發展。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的新形態經濟模式,將為人口老化的養殖漁業進行產業升級。
創造多贏
「能源轉型」與「產業轉型」同時並行推動,一地多用的模式,將共創政府、地主、養殖戶與電業商的多贏局面。
漁電共贏案例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(以下簡稱水試所)針對文蛤、虱目魚、吳郭魚及鱸魚等主要養殖物種,在現行法規規範40%遮蔽率的前提下,進行模擬光電設施之遮蔽效應對養殖物成長影響評估試驗,初步成果呈現均能維持70%以上的產能,漁電共生已然踏出穩健的第一步。水試所將持續進行完整之產能評估試驗,並探討漁電共構對各養殖物種、養殖方式之最佳配置方案與經營管理模式,有助結合光電綠能之水產養殖創新產業的發展。
政府為因應氣候變遷、追求環境永續及發展綠能科技產業的政策,綠色能源成為臺灣能源政策軸心,政策目標將推動設置17GW的太陽能光電設施,換算總共需要約25,000公頃以上的土地。但臺灣土地資源有限,廣泛的農漁業用地是必然被考量運用的場域,但推動時,勢必會影響到農漁業的原始利用樣態。因此,如何在農業生產為主、綠能產電為輔的核心價值下,透過科技研發新型態的農漁電生產共構模組,將是平衡能源政策與農漁業發展的解決方案。台灣魚塭養殖面積前五大養殖物種為虱目魚、文蛤、吳郭魚、石斑及鱸魚,養殖產區主要分布於彰、雲、嘉、南、高、屏等六縣市,這些區域亦是全台日照最充足的地區,因此結合光電綠能之新養殖模式若能成功推廣至這些物種的養殖池,而且在不影響既有之養殖生產下,得以兼顧發展光電綠能產業,增進養殖漁民躉電收益,並成為青年從農及強化綠能企業合作誘因,改善農業勞動力結構以及智慧型科技養殖多元應用,將能促進產業升級及創造出「漁電雙贏」之效益。
水試所於本(107)年先針對文蛤、虱目魚、吳郭魚、鱸魚等主要養殖物種,以模擬40%光電板遮蔽率來測試對成長之影響。在文蛤方面,目前之試驗結果顯示,在夏季高水溫期,因遮蔽部分直射的陽光,可有效降低水溫及池底土溫,40%遮蔽率試驗組文蛤之成長優於未遮蔽之對照組;進入秋冬較短日照與低水溫期後,試驗組文蛤因餌料供應較為不足成長稍緩,但仍能達到對照組70%之成長效果,未來將加強低溫期調整餌料供應策略的試驗。另水試所與嘉義大學合作以模擬水面浮動型太陽光電設施對吳郭魚、虱目魚及鱸魚成長試驗上,亦呈現出40%的遮蔽率不會影響養殖生物成長的初步結果。這些以不同形式光電設施結合各種養殖物種的在夏季期間的試驗,均顯示遮陰所造成池水降溫更適養殖生物的正面效益。
引自水試所記者會
最近又逢大陸冷氣團南下,氣溫驟降,養殖漁民每到寒冬就要繃緊神經,寒害可能導致一整年的投入血本無歸。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日前發表試驗成果顯示,漁電共生在魚塭上架設遮蔽率低於40%的棚架式或浮動式太陽能板,不僅有助減緩炎炎夏日的強烈日曬,在冬季寒害來襲時,同樣可以有保溫的效果。
水試所長陳君如表示,漁電共生不只是架設太陽光電板,更要提高養殖漁業的技術品質。
農委會委託水試所進行相關試驗。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坦言,漁電共生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,因此水試所規劃了相當嚴謹的試驗,「針對台灣養殖漁業最大宗的吳郭魚、虱目魚與泰國蝦進行測試,發現在40%遮蔽率的狀況下仍可維持70%以上的產能,且不影響物種生長狀況。」
陳君如也說,不僅不影響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助於減緩極端氣候的影響,「夏日日曬過強,部分遮蔽能降低1~3度的水溫,提供較好的成長環境。」他說,而寒流來襲時同樣也能保持水溫減少寒害,「近年多次發生強降雨導致水質變化而影響養殖狀況的危害,也可以解決」。
水產試驗所海水中心主任葉信利補充,在鹿港進行的吳郭魚養殖試驗發現,有遮蔽組的水溫變化較小,且在高溫時光電浮筏可有效降低水溫,其吳郭魚的體型及成長速度略大於對照組,顯示吳郭魚養殖在40%遮蔽率下優於無遮蔽。
葉信利說,未來除了持續現行的試驗計劃外,也會分批針對全台十大養殖物種進行相關試驗,確保這些數據有再現性,「2020年針對金目鱸、白蝦,2021年則是石班、七星鱸,2022年執行午仔魚、烏魚的試驗計畫。」他表示,除了水試所自己做,也希望業界一起來做,因此創立「漁電共生試驗創育基地」輔導進駐的廠商進行漁電整合技術開發及養殖管理操作。
漁電共生中光電只是配角,養殖漁業才是主角,「我不希望只是來用太陽能板發電,而希望能透過這個機會發展台灣的高科技養殖。」推漁電共生,不只是要保障漁民生計,更要改善漁民生計,「以前太熱、太冷、暴雨、半夜他們都要出來巡漁塭,工作非常危險,未來透過高科技養殖,讓養殖業者的產物品質好、工作品質好、生活品質好,漁電共生會能夠創造三好。」
陳君如強調,水試所就是希望透過育成中心的場域讓大家把疑慮都提出來,共同想辦法解決,「漁電共生是台灣養殖轉型契機,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透過太陽光電的架設提高養殖漁業品質,讓過去問題可以克服,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可以共創雙贏走向未來。」
引自環境資訊中心2019-12-04報導
以上水試所的試驗都是室外養殖的情形下展現的成果,我們崇太做的是室內養殖,減少了許多室外養殖會面臨的環境不可控因素,可以預期我們的養殖成果會更好
bottom of page